7月13日,云南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孔垂柱去世,彼時,其剛剛過完61周歲生日。原本來說,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態(tài),即便貴為副省級官員,孔垂柱的去世,也不足以引發(fā)輿論關注。但是,由于此前圍繞孔垂柱,有著患艾滋病、自殺、因貪腐被調查等傳言,加之,其與云南落馬官員沈培平關系密切,因而,在孔垂柱去世之后,輿論都在持續(xù)追問:孔究竟是怎么去世的,圍繞他的傳言究竟是真是假?
應該說,輿論的“不依不饒”,似乎多少有些違背慣有的“人亡事息”、“死者為大”的價值認知。但不能回避的是,孔垂柱并不是一個普通人,副省級官員的身份,使得其具有了公共人物的身份屬性,尤其是,他的死亡,被貪腐這個與公眾利益牽扯極大的“傳言”,緊緊包裹。所以,孔垂柱的去世緣由,不應該在沉默中逐漸消散。
有鑒于此,云南有關方面,應直面輿論的種種疑問,在恰當的時候,將公眾的疑竇,一一濾清。例如,媒體曾報道,在2013年中央第五巡視組赴云南巡視過程中,孔垂柱因貪腐問題而被調查,那么,本著對公眾負責的原則,云南有關部門就有義務告訴大家,孔是否因貪腐而被調查,如果是,調查的結果又是什么?
還有,孔垂柱的昔日“大秘”、原云南省副省長沈培平,因涉嫌嚴重違法違紀,被中紀委調查,如此,人們本能地就要問,沈培平的“落馬”,是否牽涉到孔垂柱?另外,孔垂柱的自殺傳言,也應清楚地告訴公眾,有還是沒有;如果有,是因為純粹的個人原因,還是有別的更復雜的原因?
換個角度來看,厘清種種圍繞在孔垂柱身上的種種傳言,其實并不局限于對公眾負責;這種厘清,其實對孔垂柱本人,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。患艾滋病也罷,自殺也罷,貪腐被調查也罷,都是流傳于坊間及報端的“傳言”,既然是“傳言”,肯定難以避免真假混雜的情況,此時,倘若有來自權威部門的調查,對孔垂柱的死亡,給予令人信服的權威結論,無疑也能杜絕“以訛傳訛”,有利于個人形象的重塑。否則,輿論難免就要將“傳言”視為事實,而這種事實,卻又難以印證,未免讓人遺憾。
就目前而言,堅定不移地反腐,早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。此情此景中,就有必要將一切與腐敗有關的傳言梳理清楚,明白無誤地告訴公眾,有還是沒有,如果有,又是什么情況。這種披露,或許讓相關部門多少會有些“難堪”,但必須要看到的是,在反腐工作愈演愈烈的情況,這種公開透明的披露,理應成為一種常態(tài),不管你愿不愿意、習不習慣,每個人、每個部門,都要接受并順應。孔垂柱去世了,從個體的角度而言,值得惋惜;但是,從公共治理、積極反腐的角度,孔垂柱究竟因何而去世,圍繞在他身上的各種“傳言”,究竟真假如何,都需要及時梳理清楚,并告知公眾。還是那句話,孔垂柱不是個普通人,他更是一個身居高位的公共人物。